“一沾到床,能睡三天三夜”——為了女兒一天打工16小時的母親的疲憊,戳中多少人柔軟的內心?7月22日晚,新華報業全媒體行動“你的大學父母的夢”,先後在新華報業網、新華日報官方微博亮相,次日又分別由《新華日報》發表、經新華日報微信賬號推出。
  對“為孩子撐起夢想天空的可敬父母”的全方位關註、全媒體報道,迅速贏得廣泛關註。人民網、中國網、新浪網、搜狐網等國內知名網站及省內人氣很旺的姑蘇網、西楚網等網絡媒體在新聞板塊、社區論壇轉發該報道,@華聲在線、@海安發佈等省內外媒體微博、政務微博及眾多普通網友轉發、評論、點贊本報官方微博的報道,微信朋友圈中也流傳起張兆榮和馮晶晶母女倆的感人故事。
  親情:激起淚水卻又生髮力量
  這對在北京打工的母女,接到記者消息後,用手機看了報道。“我哭著看完了文章!”電話那頭,馮晶晶聲音有些哽咽。她說,要不是新華報業全媒體記者來採訪,媽媽生活中的很多細節,她還不知道呢。“‘每月最大的花銷是打給孩子的電話費’‘一塊錢一包的擦臉膏能用上大半個月’等等,媽媽從沒給我說過。謝謝你們的報道,讓我對媽媽有了更深的瞭解。這麼多年,媽媽太不容易了,我真的心疼她。”這個懂事的姑娘,既感恩媽媽,又自責高考成績不理想。她說,要加倍好好學習,將來多幫媽媽分憂。
  忙得不肯歇的張兆榮,在勞動間隙擠出時間看報道。母女同心,她也哭了。她說,一看到自己和女兒在小屋裡吃飯的照片,這些年的艱辛,一下子都涌上心頭。“所有當父母的都會這樣,還有人比我更不容易,但是他們也不會抱怨。”文化程度不高的張兆榮說,“再難都要堅持,一定要讓孩子讀書。”
  昨天下午,馮晶晶接到同學張桂的電話。原來,馮晶晶把接受新華報業全媒體記者採訪的消息告訴了她,而張桂打電話,不僅和小伙伴分享讀後感,還透露了一個“新決定”。張桂告訴記者,對農村孩子、特別是女孩子來說,是繼續念大學還是打工掙錢,往往家裡人也拿不定主意。“我把晶晶的故事講給媽媽聽,媽媽被打動了,說支持我念大學。”
  眼下,馮晶晶的上學問題已經迫在眉睫。7月中旬,她獨自回徐州找學校。她想上一個民辦專科的設計專業,但學費要1萬多元,十分猶豫。張兆榮卻再一次堅定地說:“媽媽打工,錢夠。”有些曾經借錢給張兆榮的親友,看到報道後和她聯繫,“你不急還錢,有困難儘管說。”
  共鳴:從線上粉絲到線下讀者
  在4種平臺傳播的報道,將感動從線上延伸到線下,激起粉絲與讀者的強烈共鳴。
  在姑蘇網論壇,網友“於德甲”回憶道:“高三的時候,老媽5:15就要起來準備早飯了,下轉3版
  上接1版晚上等到23:00為我準備夜宵。”在西祠衚衕,網友“slowly鄒”感慨:“向世間最無私的親情致敬,向身處困境依然樂觀向上的父母致敬!這樣正能量的報道要多些才好啊!”
  在新華日報官方微博,粉絲“WendyDD”評論:“心酸。不過繼續奮鬥下去,會越來越好吧?”而“莫言莊園”則留言:“通過搭建的公益平臺和自己的捐助,已經幫了近20個寒門子弟考上大學,圓夢高校。”通過網絡,記者採訪了這位做義工的80後青年。他說,幫助貧寒學子,他也有收穫,“學會了逆境中的奮鬥,困頓時的樂觀。”
  昨日上午,在南京圖書館,正用電子觸摸屏看《新華日報》的陶大爺對記者說:“教育青年人知道父母的付出,宣傳一種理解和感恩的情懷,這種報道很有必要。”在圖書館等孩子的袁女士,也用觸摸屏看了《新華日報》的報道。她說:“現在的小孩可能沒有我們小時候那樣理解父母,這種報道可以增添社會正能量。”
  在微信看到報道後,南京市雨花台區委組織部的王曉強,將其轉發給該區“2014屆大學生村官實訓隊”的隊員。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的戴婧說,研究生畢業後,選擇回家鄉做村官,一是想離父母近一點,儘儘孝道;二是想從身邊做起,關愛像文章中的馮晶晶一樣的留守子女,為他們營造良好的成長環境。
  實訓隊的年輕人告訴記者,我們走上村官工作崗位,是千千萬萬個張阿姨的服務者;我們從大學畢業,也是千千萬萬個馮晶晶同學的學長學姐。我們想通過新華報業,與張兆榮阿姨和馮晶晶同學交朋友。
  創新:讓正能量真實立體貼近
  一次全媒體報道實踐,將普通人的信念、情懷傳向無限廣闊的空間,將感動和思考留在無數受眾的心底。
  “新華報業這次全媒體行動非常好,充分體現了黨報的責任感和影響力。”江蘇師範大學新聞學教授劉行芳認為,“黨報關註貧困學子和留守兒童家庭,把視角對準了相對弱勢的群體,通過對他們尋常生活的記錄,向公眾呈現了一個群體的生存狀態,而這其中所折射的社會問題,正是需要政府和社會研究、探討和解決的。”
  黨報拿出重要版面,並與網站、微博和微信等媒體平臺聯動,引起一些傳媒研究專家的關註。
  “這是一項很有意義的探索!”新華社新聞研究所研究員唐潤華接受記者採訪時說,“順應媒體業發展大趨勢,開展全媒體報道,使一個信息覆蓋到盡可能多的領域,可以使媒體的影響力發揮到極致。”他分析,新媒體時代,傳統媒體要增強在受眾、特別是年輕受眾中的影響力,一定要創新報道方式。利用微博、微信等平臺傳播,適應了新一代用戶的需求,是有益的手段。
  在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胡翼青看來,對黨報來說,融合報道是一條新的路徑。更多貼近民生的內容,可以成為融合報道的重點。對它們的報道,可以改變黨報的文風和切入報道的角度,有助於擴展黨報的影響力。新華日報邁出這一步是非常有必要的。
  人民網輿情監測室副秘書長單學剛認為,民生新聞能夠感動普通群眾,在社會上弘揚積極向上的價值觀。主流媒體放下身段、接地氣的報道,才能實現較大的傳播價值,取得較好的傳播效果。這次報道,既有文字,又有圖片、視頻,不僅增強了新聞的真實性、立體感,還讓受眾覺得離報道對象離自己更近。他建議,進入4G時代,網速更快,媒體可以多利用視頻,進行有聲有形的傳播。
  本報實習生 鄒婁玲 楊 勤
  本報記者 王 岩 徐冠英  (原標題:放大了正能量 感動了你我他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zyvlk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